惠州市惠阳区文物收藏家协会

古玩40年之回顾变迁......
来源: | 作者:hywwscjxh | 发布时间: 1041天前 | 2690 次浏览 | 分享到:


 惠阳区文物收藏家协会高级顾问:吴俊辉

2吴俊辉携带自己藏品参加展览

    中国有几千年的古陶瓷文化,对它的研究和整理主要是上世纪初才开始借助于考古发掘和古玩收藏鉴赏家的专业研究探索而发展起来的,无疑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学术门类。


   本文试图从近四十年的社会变迁,古陶瓷的大量涌现,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出土器散布于民间,甚至流落世界各地的情况,做一初步调查研究,以便清醒回顾历史,认知未来。


一、香港古玩市场


古陶瓷的大量面世是1981年以后开始的,香港作为一个三十年前中国各类文物的集散地,首当其冲,暂且不论他们的多种出境渠道,但确实是空前繁荣,惊心动魄。国家文物局专家谢辰生曾披露近三十年大约有1600余万件文物流失国外,其中古陶瓷类占较多数量。


    当时全国约有上百个各类城市、上千个县村都介入了买卖古董的生意,许多人的第一桶金是来源于古董买卖。澳门为流失的第一站,数千无业人员北上参与走私或盗墓活动。


    在香港市场上所见的最顶级的古董往往是出自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区,天天都有惊人的消息传出,天天都能看到令人咋舌的好东西。香港几位著名古董商大佬的神奇发迹史就是在这样的机遇里造就的。


   最繁荣的时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约有5000家不同规模的经营古董的夫妻小店和档口。香港一位已故鉴藏大家不止一次透露,在他开的酒楼里每天有十几个套间在经营多类大陆的到货,有世界各国著名古玩商、香港收藏家、行家均以集装箱标价竞买或围坐传看出价购买。有一日,他所抽取的一成佣金有1700万港币,可见当天交易量已过亿。


古董过境的渠道多样,不能详论。每天中午12点左右,有几辆大卡车敞篷载货停在某条马路较宽广处下货,大多为广州的装鸡蛋纸箱或其他简易、大小不一的杂箱,他们都是通过报关工艺品之名过境的,十数年来如一日。


有一次海关偶然接举报抽查出有国内两大拍卖行拍出的乾隆以上官窑瓷器多件而被扣留没收。这些运来港的货,并非工艺品,实实在在的大多都是老东西。较特殊的运输是每天早上6点以前荷里活道有送货的,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去店里敲门,已约好是重要重器,由珠海特殊渠道进澳门,再由澳门开船运港并上门送货……


说说中国古陶瓷在港的所见,先从马家窑彩陶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甘肃临夏地区出现大量的马家窑彩陶,大多几经辗转运广州再出境。一时间荷里活道满街都是,价格便宜,日本行家、藏家大量收购,后越来越多,整船运走也缺资金。因为一个山洞要出大大小小多类彩陶约上百件。当时临夏已有素器后加彩、修补、改造的情况了。


97年回归时,规模缩减,大件重器已少见了,国内收藏市场兴起,不需长途南运也可在当地出售。唐三彩类最多见的是洛阳地区和西安地区,据我初步估计,每天所看到的整套三彩陪葬品有几十件到百件之多,有数家店铺专做唐三彩生意,可谓三彩大王。这些年也有差不多300件以上的75-85厘米的大马去了欧美、日本和台湾地区。


它们在港修复、拼接、画彩、配烧、残件修补、清洗泥沙、打包装、钉木箱、国际寄运一条龙服务,好多修瓷工匠都买了多层楼房,带旺了这一服务配套业务。


如重画一个三彩仕女俑的眉毛信手一笔,需1000港元,足见其高超专业技能。大马的交易是以碎片用胶点住能立起来为准,不让修,可看出是否缺片。美国纽约曼哈顿上城一行家兼修理工是专为苏富比修三彩的,可以半年之内用高新材料,修复得天衣无缝。


西安的三彩多是大墓重器,尤其是陕西凤翔太子沟,皆为王室太子公主的专用墓地,所出的彩绘陶俑都是烧造之前画好贴金银,烧好后色彩鲜艳,永不脱落,施金较厚如贴金般。此类特殊品种深受欧美市场欢迎,大多被高价购入,有些已入了地区、州博物馆,或大财团博物馆,并有展出。如洛克菲勒财团博物馆曾在2004年展出过这类的天王俑等。这种烧彩陶器在上世纪80年代乃至民国、清代都没有见过,也没有出现过。


    90年代初到2005年前,美国东西海岸春秋两季的东方艺术古董展销会,纽约有两个规模较大的展销,旧金山、洛杉矶、佛罗里达棕榈滩大展,均有东方古董,数量可观,持续一星期的展销吸引了全世界的藏家和博物馆去采购,大都交易的是中国古董,也是从中国大陆流出去的。


二、大量古陶瓷的空前面世


    近三十多年国内多地大量出土古陶瓷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东西是突然地并随时随地的面世,大多已无法还原它们出土的状况,许多窑藏都是瞬间发现瞬间消失。由于散落在民间的这些古陶瓷第一现场的肇事者和目击者文化知识的欠缺,大多没有留下可资考察研究的原始资料,即使追问后,得到的一些线索,也是支离破碎。


据调查了解,古陶瓷面世的源头之一,是隋唐古运河安徽宿州、淮北及太仓地段。经过近十年来的了解,应该都属于水运码头瓷,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南北方各大窑口,如宋代五大名窑,耀州窑、磁州窑、邢窑、龙泉窑、越窑、长沙窑、景德镇窑、吉州窑、建阳窑、鲁山窑、临汝窑、洛阳三彩等。上世纪90年代,淮北隋堤公路边上有摆卖着成套的钧窑菱口、葵口、长六角的花盆和盆托(可作洗子)。底足上均有不规则的各样支钉痕,并有1-10的刻画数字,过来过往的车辆行人都以为是新瓷器,挖出来的农民解释也没有用,卖不掉,有气得砸毁的,也有很便宜被司机捎带走的。后来,又形成了一段时间的千人以上参与挖掘公路两边古陶瓷的寻觅热潮,被制止后,变为夜间偷挖和在公路两边百米之内农户自家院内挖。


二十年究竟出土了多少古陶瓷已无法统计,估计地下埋藏的约有十数万件。这些瓷器不用放大镜看似乎是新的一样,细看或多或少有釉胎老化痕迹,尤其是开片处在出土一段时间后,陆续出现新的开片。老开片已稳定不变,新开片大多为短小向纵横延伸,连结成网,这是突然见到空气加上一年四季冷热变化,它在释放数百年前未能释放的内应力,我称之为补开现象
   
这些器物的特点:一是保存完好如新;二是器形多样,许多是以前从未见过的;三是有许多带有刻、印款的;四是重复同样器物多;五是有许多还残留有运河似面粉一样细的白砂粒土,砂粒表面是黄色,里面是白色石英质,有的粘附在器物上,附着力不强易于清除,也有其他污物侵入,当地人称为饭粘子;六是成套成组器物多;七是涵盖的时间长,最早有汉、两晋,晚到元代或明初,几乎是一部中国陶瓷史。


3吴俊辉在2021年惠阳区图书馆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开幕仪式上代表协会发言。

4吴俊辉在2021年惠阳区图书馆举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无偿捐赠文物受表彰。


            三、简述各窑所见


1. 汝窑


    1992年左右,宝丰清凉寺出土窑藏一批六十余件。其中一部分到香港,见到有几件腐蚀土侵较轻的莲瓣盘、洗等被几位大收藏家收去,余下一些土侵较重、釉面已失表层、呈马蜂窝状而被抛光打磨上蜡,在港兜售。也有几件釉较好,圈足烧制,不是支钉烧的碗在找买家。


    它们来源于清凉寺文管所调拨给文物店的标本件,后因不合手续被文管部门收回。而现在能看到的汝窑类数量众多,大多为宋代宝丰周围多窑所制,可以称汝窑系。运河瓷中这些是多见的,有成组由小到大的各类编钟、瓶、罐、洗、盘、镂空套盘,也有一些包上鎏金口足的瓶、罐、壶、盘、碗、洗等。有部分绝无开片,色彩多样,天青、天蓝、米黄、粉红、浅粉色、月白、乳白等。
   
而宝丰清凉寺包括鲁山地区的玛瑙釉器,往往有部分玛瑙沫未完全融化,呈指甲盖大小的透明润亮聚集状,这部分均为大件或小件精品,胎釉均有土侵痕和氧化老化痕。


    可见的印刻款有:“奉华”、“蔡”、“奉赵”、“奉王妃”、“寿成殿皇后阁”、“奉赵妃”、“神宗元丰二年”,还有“崇宁五年清凉寺王家窑”、“崇宁五年清凉寺张家窑”、“宋徽宗”、“清凉寺”、“崇宁元年清凉寺王家窑”……


    这些款的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胎釉老化浸蚀痕迹,支钉痕白胎上均有牢固的黄、灰、黑等深浅不一自然的附着黑点。针尖之地,无法作假上去。有的也在釉面老开片旁出现“补开现象”的新斜裂片纹,亦即“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补开力度较弱而不能直切下去,呈短小的斜裂状。这种斜裂片如果是宋代原有的传世品,大家都识,因为很生动,又养眼,是人们常说的一眼货。这种“补开现象”是一种自然后现的物理现象,是不容质疑的,也常常可作眼学鉴定的一个依据。


    所以,有款的必须受到大家重视,不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如果能有机会把民间的一些汝窑精品汇集一起展示、讨论,再借用政法犯罪痕迹学手法仪器论证,足以使每个人激动的痛哭流涕。汝窑瓷仅数十件论,可以休矣!


2. 定窑


    几十年来,古运河所出的,有隋唐淮北段、河北段运河遗址,有些是过去曾经水大河宽的老河道,后几经泛滥改道,成为遗址,这些地区也有大量器物出土面世。


    由于有些白瓷的釉面特征与传统的正宗定窑有区别,如平定窑、井胫窑、霍县窑、鹤壁集窑、鲁山段店窑等,因而形成了定窑系。


    出土器物品种繁多,许多新颖器形、图案、金银彩绘、褐彩绘刻画、红彩绘画、红釉金彩,甚至还有罕见的高温蓝釉器。数量之巨令人咋舌。


    据说,南京一位资深藏家在运河地区专收集定窑器,每遇到的是批量同纹样之器,专拣有款的收集,已有数十种不同铭款。包括“官”、“易定”、“乔位”、“禁宛”、“朝真”、“尚食局”、“尚药局”、“东宫”、“元丁卯年”、“元礼二年三月”、“元二年三月”、“政和甲午”、“政和二年三月大吉”、“政和元年三月”、“政和四年甲午秋八月十六日卯时二刻大吉”(瓷枕)、“政和元年”、“政和二年九月”、“宣和庚午年”、“宣和二年”、“宣和二年三月”、“宣和三年”、“大观元年丁亥六月”、“大观四年庚寅春”、“大观二年”、“大定元年”“大定二年,这些刻款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土蚀状况,足圈旁均有细小不易觉察的手工甲痕。尤大定年的青花写款及绘画,为探讨研究青花瓷的起源的重要线索:


    发端于唐代巩县窑,出现于金代定窑,蜂拥于元代景德镇窑,揭示出一个完整脉络,孰真孰假,需大家研究讨论审定,找出确认的根据,无疑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3. 官窑、哥窑


    北宋官窑一直是大家希望揭示的课题,但多年来无法考古发掘。


    只是偶然在四川遇到一位藏友拿来一纸箱官窑残片,还有几件三、五支钉架窑具,观察胎为灰白稍深,夹杂有黑色小星点,并有细小裂隙和空洞,釉面似玉,开裂大片纹,黑色片纹中透出胎里泛出的鳝鱼血纹,胎厚釉厚,显然不同于南宋时期,也有黑灰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之器。


    追问下,告之这批瓷片来源于开封某一工地,地下30米深之处,被外地人收走后,全部转让过来,他认为是开封宫北宋之物。尽管残片已无科学发掘考据依据,但想起1985年在西安耀州窑古陶瓷年会上,河南宝丰一位文博人员王留现先生手中一块汝窑瓷片,引起了上博专家的兴趣,并赴宝丰清凉寺调查,揭示出后来的汝窑千年之谜。如果这些残片、窑具能证实是开封所出,岂不是又要引起一次深入探究立论的大事件?


   许多藏友也有类似的东西,淮北古运河瓷中已有类似的品种。河北大名(宋时称北京陪都)北宋时建有规模很大的行宫。十几年前山东一位藏友从那个地区得到一批类官的完整器,这些情况和线索,足以引起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兴趣。


    南宋官窑、哥窑的面世,大多散布于福建、闽北一带,有些集中在厦门、泉州、宁德等地。由于浙江龙泉窑所用瓷土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北接壤处,此处水系发达,瓷器经武夷山进入江西水系后入长江,是龙泉窑、官窑运输的捷径。故推测闽北已是瓷器的集散地,南宋哥窑又与官窑有密切关系,即有官、哥不分之说。


    所见款识如下:“官”、“修内司”、“汴京官窑”、“郊坛下”、“奉华”、“大宋官窑”、“绍定元年正月十六日临安府督造”、“宣和年制”、“苏堤春晓”……


    器形多样,贯耳、凤耳、龙耳、弦纹、八方、铺首耳等,皆以古代青铜器式样的瓶、罐、壶、尊、觚等为宗,大小梅瓶、玉壶春、弦纹瓶、八角弦纹瓶等均有缩小器,小器大样,用于玩赏。也有一些成套成组的编钟、壶、尊类,大小不等,依次排序。


5吴俊辉和著名收藏家翟健民在一起。


4. 钧窑


       宋代钧窑体系庞大,北方各地皆有烧造,产量最多的还是河南地区。从藏友手中的实物看,最精细的一类属临汝地区所出。由于禹县的窑工迁移至临汝,又有烧造汝窑的基础,所以有用汝窑的支烧法裹足烧造,釉面莹润似玉,天青天蓝纯匀净,胎细体轻,也有釉面似汝非汝而称钧汝不分。


所见国外拍卖多件钧窑天青釉支钉烧洗、、盘等,均为较大支钉烧制。民国时,古玩商称其为临汝钧。金代以后,逐渐追求窑变红斑,巧趣天成,无一重样,令人遐想。


另有一类特别制作,不以天然还原气氛窑变满足,而另辟蹊径,有意识用含铜红元素较浓的釉作彩绘,画、抹出各种花朵、条状图案,更有以在工具上刻出梅花图案,这一类人为制作的铜红窑变图案,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创意。河南藏友认同,此类钧窑红斑鲜丽,皆为鲁山地区段店窑烧制。


还有一类成组成套的外红釉内天青(天蓝)的各式花盆、瓶、罐、炉、杯等,往往尺寸大小递次十个一组,保存完好,也有部分土侵较重。由于开封地区新仿烧造这种型制较多,但多是化学铜红釉,不似此类红色多样,内里多有蚯蚓走泥纹,外红为玫瑰、丁香、海棠等天然釉色。釉中夹杂有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斑点,有的开片处裂隙较大污物浸入,致缝隙片纹凸起。底刻数字,许多为一人所刻,习惯横笔起头,下笔先小折弯,再横直。大多人们误为新瓷,其实它们是来自淮北古运河一带。


       这一类时代可认为金末、元初,由于钧窑金代制作技术已达宋代高潮,工匠优秀。元朝更替,这些工匠还在“材料”技术、工艺随心所欲,铜红釉的烧造已很熟练,也见有刻字“五王府”的,所以它不会突然消失。国外的研究者大多把此类归类到元末明初。


        鹤壁集的盘石头窑有大量的遗物面世,窑址已被水库淹没。但二十年前,残片大量出现在郑州市场,大多为大件佛前代座贴花供器类,看来此窑主要是烧祭祀大件供器,同时也有一些类日本古窑,龟裂釉的盘碗烧制,是有意制作,这类常常为灰黄胎温度较低,龟裂釉绝无相同之器,类似窑废弃物。应当影响到日本古窑名家的烧造。鹤壁集窑钧瓷釉面大多明亮坚硬,垂流痕严重,是因为使用煤烧温度高所致。

5. 磁州窑、吉州窑


(一)磁州窑


近几十年所面世的磁州窑系器物是最大宗的,仅古运河淮北一带,已有大量完整器散布各地。加之河南磁州窑系、河北地区的窖藏、古河道、旧城改造出土数量更多,尤陶瓷枕是大宗常见器。因宋元每个家庭均会使用多件,生产量较大。乌鲁木齐一位藏友收集的瓷枕有数百件,大多为磁州窑系,内容丰富,许多是新出现的品种纹饰。


这种陶瓷枕文化内涵丰富,窥视出时代的风尚、习俗、文化、书法、绘画艺术、名枕广告等。由于磁州窑系延伸范围广阔,品种数量多不胜数,甚至发现河南鲁山段店窑学作原产地磁州窑的各类器物,剔刻花,白地黑花等,质量超过了磁州窑。


    又见一批西夏文字、剔刻花的各型黑、白釉器,据宁夏灵武窑专家指出,它们不是灵武产的而被否认。因灵武是白、黄白胎。而这类是灰胎,露胎处为浅褐色,所剔刻花类同灵武窑,刻划整篇文字(佛经)的西夏文不规范或有错字。此类全有出土痕,是古陶瓷。其所仿烧西夏瓷的产地,据有人分析为河南鲁山段店地区,抑或是西夏瓷工匠过来指导,接订单烧造销往西北地区。


(二)吉州窑


    由于南方北方磁州窑系工匠南迁,定居在制瓷之地江西吉州,带来了吉州窑的空前繁荣,一直延续到元代最晚到明初还大量烧造。一位福建藏友收藏有上千件吉州窑各类器物,来源于宁德一位藏家的转让,品种繁多,许多是从未出现的特别新颖器。按现今吉州仿制水平和规模而言,是无法构思、设计、仿制的。其透露出南宋至元的时代风尚、文化内涵,胎釉质地自然、老化土浸等特征是无法再现的。如果是现代吉州窑工匠能拍胸说是这里仿的,那是无人信服的。


由于吉州窑继承北方磁州窑系技艺,又有时代创新,和同时的各窑器型纹饰、工艺一致,很多是以前传世中未有的。所以在往后的鉴定研究中须谨慎细究,争取把它们还原到那个时代中。


6. 耀州窑


    近三十年来,无论在香港地区或欧美、日本所见的耀州窑基本上来源于甘肃天水地区,那里是烧造耀州窑的分支窑系。地域贫穷,陪葬简陋,多以耀瓷、瓦器。无数的墓葬被挖掘,几乎已挖尽。


   出土器物分散在世界各地。陕西所见大多为窖藏,成批完整器较多,甚至二十年前在福建武夷山地区还见耀州窑足迹。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领军人物,也有大量外销,所以在当时应该就有仿制。


   近几十年所见一大批宋代风格耀州剔刻花器,大件颇多,刻花纹饰新颖,刀工也颇笨拙古朴,准确有力。但大多足部无掐捏痕,足内多为色不均的褐釉浆。此类大多被陕西藏家和仿古工匠否定。


    但它们承载的时代信息及胎釉老化痕迹是不容否定的。据有人推测是临汝地区或段店窑地区,聘请耀州工匠或上门学艺在河南仿烧作贸易用的。他们大多来源于古运河地区。


   五代和北宋早期的耀州窑精品大多来源于内蒙古赤峰一带,也是辽代上层贵族中的奢侈品,许多剔刻花高浮雕壶、瓶、罐、五花瓣碗、盒、摩羯鱼灯等皆以黄金包镶其口足。


在上世纪80年代,辽三彩瓷大量涌入香港市场时,其实当时已有很多仿烧三彩,虽质量不是很高,也能被市场接受。2008年左右,纽约苏富比拍卖五代耀州窑剔刻花童子抱鸭荷莲倒装壶,以五十万美金成交。买家是洛杉矶华人夫妻,虽有牛津测试确切报告,但又不放心,返大陆去了陕西查询,众说纷纭,大多持怀疑否定;甚至找到铜川耀州仿古制作者,声称为自己所仿(只是看图片妄断)。此事引发与拍卖行官司,后拍卖行收回退货,又被中国国内南方一收藏家接手入藏。可见,耀州窑鉴定标准多么混乱,令人无所适从。


7. 龙泉窑


安徽宿州至淮北隋唐大运河遗址曾出土过不少涵盖所有已知的龙泉窑系类器。因这是北上必走的运输路段,出土后迅速流失,当地人几乎看不到就分散了。大多是成批成组,重复多件的器物。由于运河砂土借用黄、淮淡水,无任何酸碱性,河砂很细,如面粉。放大镜下观察,是表面泛铁锈黄的白色透明砂粒,正在风化成黄土,其砂粒状对器物包裹粘附不牢,易于清洗。有的混有运河污泥,附着器表有半粘性,淮北地区人们称为“饭粘子”,像饭碗未洗处粘附残羹状。如果整捆整船散落到砂土中,必然被砂土密实包住,类真空包装。一旦面世则光亮如新。龙泉窑器釉面光润,气泡小而密实,不易有浸蚀,只是在成捆器外围接触水土多处有土浸腐蚀痕,内里各器灿然如新。难怪,它们被带到浙江杭州一带熟悉龙泉窑的鉴别大家面前,皆不会获得首肯。他们由于没见过此类干净如新器,习惯了南北方酸碱性土质腐蚀的口沿足圈的吃水线,故心里疑虑重重,不愿接手。后有人称浙江地区鉴定龙泉和越窑只认傻子货。这些龙泉窑经数年后釉面气泡不断产生氧化,在接触空气、四季冷热中开始出现釉泡破损现象。原来开片不多的也慢慢出现大小不一的网络连接的新片纹,大的开片继续沿着几百年前发生的拉坯旋转内应力释放,由下而上开裂,或沿旋坯方向环形开片,有的片纹已发生“分崩离析”,以指甲横断划向片纹,出现割甲现象。其实片纹已分开并翘起,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就是老旧时代闻物无声的细微变化,非人工作为,需要数百年以上才有的奇特现象。高等级乱真的龙泉窑仿品必须作旧,他们采用的是已故老土专家大师配各种化学酸类,在超声波振动池内加温,作出口足的吃水线。但它是生硬的,腐蚀釉线过分齐整,不能形成深浅不一、里出外进的自然吃水线,只是局部整齐的,一样深浅的生硬吃水线。作旧的技术也有经验,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否则过度操作则釉层整齐脱落或成蜂窝状。对于这些近数十年面世的新物品,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察,人们才会认识。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到龙泉窑仿作第一线,各家大师处,静下心来住些日子,观看、询问、了解现今龙泉窑的水准及做旧手法,比照这些“流浪儿”,查找自己不认识的原因。若干年后它们迟早会“认祖归宗”的。近年景德镇仿龙泉窑,采用准确化学分析、配釉,技术高超,出了大量仿品。见有刻印花大盘较多,但忽视了烧造方法和垫具,胎多数白色,机械粉碎瓷土,不是老胎土,并未使用盘形支垫。

8. 越窑


   和龙泉窑的遭遇一样,人们对于干净漂亮如新的器物存在怀疑。在南北物资交流的运河水路,已经发现早到西晋时的越窑青瓷,最多的还是晚唐五代至北宋时代器物,一些刻划花卉的裹釉支钉烧瓶、罐、壶等,保存完美,刻花精细,支钉为小长条块状,上面均有自然土浸的痕迹,支钉露胎处,已有白色钙质沉积,釉面或多或少有破釉泡现象,污物侵入,或轻或重,呈自然老化现象。


在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市场上长期可见、数量颇众的是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它们大多是同时期青铜器式样,胎体较松软,干燥易裂,釉质不均,呈斑点不均状,器身常压印成组成片的S印纹,类似春秋古玉上的花纹,也有雕塑成动物形状的尊、罐、瓶,附活环铺首的方壶,似青铜的提梁兽流壶、编钟等。均不知是何窑产物,只知来自浙江地区。


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均有来港购买,持续了十数年。以后浙江考古发掘才知是浙江德清龙胜村的战国青瓷窑。许多大件尊瓶,成套编钟,方壶,镂空瓷熏等已散布于欧美各地。当人们意识到这些原始青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时,浙江的很多藏友作了专题专项收藏,成就非凡,甚至有的藏品被邀请进入故宫的殿堂作陈列和研究。


五代越窑一类精细执壶类常和五代耀州剔刻花卉执壶同台,是仿金银器的造型,多出于内蒙地区辽代贵族活动区。无论是国内外拍卖或是近些年收藏已成热点,壶身刻划有竹林七贤人物、达摩渡江、道教人物、龙凤图案等,数量不多,具极高的艺术价值。越窑地区所仿皆无法与之匹敌,是因为老的胎釉这个原材料无法再现。


9. 建阳窑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市场充斥了大量建阳窑黑釉茶盏等器物,集中于数个店铺,残破品亦很多。它们大多来自建阳窑十数里窑址所挖掘,多类品种均有所见,甚至有描金彩文字、花卉、动物、人物图案等,很多已销往日本市场。另有一类与建阳窑相类同的——福建福清东张窑,是接替建阳窑,主要外销瓷。烧造规模大,延续时间至元代,居海较近,出口有优势。建阳属内陆,运输不及东张窑产品便利。此类东张窑的黑釉盏等在香港也大量出现过,大多作为批发销售。近二十多年来,由于运河瓷大量面世,多种建阳窑茶盏级别较高,品种繁多,亦有很多新发现的新颖器,为以前闻所未闻,大多被业界持怀疑态度。款识有“供御”、“进代”、“戏球”等。品种除兔毫、油滴、鹧鸪斑各类外,又有各种色斑的曜变釉,蓝、红、紫、月白、奶白、蓝白花点等等。尤红油滴釉珍贵稀少,其油滴成片块状菌聚,侧视泛黄金红色,定窑茶盏也发现有类同的黄金红釉茶盏。大小不同,撇口、收口钵式各样。稀有罕见的亦有黑釉镶嵌瓷,嵌以绿、红、黄等色斑点,不规则形状,比之高丽瓷镶嵌更有大气磅礴之势,但见到的器物稀少。尤其近十年间,建阳窑各品种已散布于全国各地市场,由于大多不识真瓷的出土状况及胎釉老化,认为仿品而被忽视,司空见惯无动于衷。


10. 景德镇窑

占据南方半壁江山的景德镇青白瓷也有大量从运河中成批成套的面世,博物馆中能见到的品种几乎都有,所受侵蚀老化的程度差别较大,同样一种器有的如新,有的腐蚀很重,所以常有人把干净光亮的统统作仿品对待,只认浸蚀一类。尤其宋晚期至元代的一类大器件,香炉、佛像等民间多见,数量不少,统被认作新仿品。不知可曾调查过,景德镇仿影青大件器,现今哪里还有用木柴、厘、土窑来大量仿制,一精美繁复装饰花纹的大观音谁能捏塑模制得生动自然,胎底露胎有无自然沾附的铁锈斑?仿古作伪的目的是赢利,贪本求利。如果真器充斥市场,容易得到,仿制者不会太愚蠢,去不惜工本,高成本仿制。尤其是数十种不同式样品种老器,如何件件挖空心思设计、构思,复杂成型,制作印花模具,去土窑烧制,费工费力。倒不如去市场收集过来,管它真假,拿来充当仿品去卖,并拍着胸说是自己亲自仿的……过去的故事如今一直重复上演,雾里看花,且藏且珍惜。

15吴俊辉参展藏品


         2021611